茶之路-漫游世界
1.茶传到中西亚
中国茶最早是从陆路向与中国接壤的邻国传播开始的。中国的茶叶从陆路传播到阿拉伯国家,饮茶之风向中亚和西亚一带传播开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茶叶经陆路传播到中亚、西亚一带,开始了茶马互市。
2.茶传到欧洲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从中国贩运茶叶至欧洲各国。茶之所以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饮料,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饮茶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他们发现了茶是维生素的补给源。中国茶传播到欧洲,除由海陆传到西欧,同时还有一条经陆路传播到欧洲的通道。随着古丝绸之路的逐渐衰落,在中国兴起了另一条陆路上国际商路。
3.茶传到俄国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年),中国公使携茶赴俄国,向俄国朝廷馈赠茶叶。由于当时俄国从未有人饮茶,并未引起重视。年,斯特可夫(Starkoff)又从蒙古将中国茶带去俄国。至18世纪初,中国茶叶才开始经蒙古从陆路销往俄国。
4.茶传到南亚
年,南亚的印度开始种茶,一直未获得成功。为此,年成立植茶问题委员会,并派遣委员会秘书哥登(GJGordon)到中国购买茶种,种于印度的大吉岭;并请雅州(今四川雅安)茶业技工,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
5.茶传到朝鲜半岛
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开始由中国传入高句丽,饮茶之风亦开始进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记载:公元年,“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即:金大廉),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智异山”。当时新罗国的教育制度还规定,除“诗、文、书、武”为必修课外,还要学习“茶礼”。
6.茶传到日本
日本借以文化交流,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将唐朝饮茶风习、茶的种植和制造技术、茶种茶器带回国内。明朝以后,日本开始公开大量购买中国茶籽,并不断输入中国各类茶叶加工技术。到清朝末年,日本完全掌握了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红茶、乌龙茶制茶技术,促进了日本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
茶马互市介绍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茶马互市是从唐代伊始,经历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自唐代开始贯穿千年汉藏关系的一个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