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察雅县 > 察雅县习俗 > 澜沧江畔挂硕果察雅县发展万亩经济林工

澜沧江畔挂硕果察雅县发展万亩经济林工

发布时间:2023/2/25 10:29:27

七月的察雅,天是湛蓝的,云是雪白的。穿境而过的澜沧江沿着高山峡谷,奔腾不息,迤逦向前。江畔的万亩经济林硕果盈枝,香甜诱人的苹果、蜜桃、香梨、山杏等挂满了枝头。正在林间除草、浇水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自年来,察雅县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扶贫发展血脉,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的,投入资金.97万元打造万亩经济林。

记者朱杉摄

生态美——绿了大山,绿了江岸,护了生态

察雅,藏语意为“岩窝”。

作为构建“藏东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察雅县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十分严峻。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面临着全县脱贫摘帽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双重任务。

怎么发展,如何做?能否把两个任务统筹推进?这是全察雅干部群众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有优势。”

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日照充足,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为mm;河流年经流量达21.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自然地理优势。

盛产苹果、水蜜桃、核桃、梨等各类水果,其种植水果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年。这是传统优势。

“我们可以把优势变为胜势。”

在优劣势比较与充分研讨后,察雅县决定在迪嘎纳山、德日那山、澜沧江沿线3个片区栽植经济林。

有了思路,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摆在大家眼前的是,海拔0米以下的集中连片适宜种植经济林的土地,大多数都已开垦为耕地。

那就另辟蹊径。察雅县大胆创新,将目光转向了澜沧江畔的荒山荒坡、弃耕地,“没有条件那我们就创造条件”。

记者朱杉摄

利用江畔较好的灌溉条件,察雅县补齐交通不便的短板,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每亩高达元),高密度种植以提高单亩产量(亩植经济苗木74株),确保经济林发挥最大效益。

“引进技术,为胜势加上一道安全阀。”

由于受气候、海拔、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察雅县的经济林产业发展难度大、对种植技术要求更苛刻。

对此,在9家符合要求的企业里面,察雅县选择与本土林业专业龙头企业吉祥农林公司合作,充分发挥其技术力量、专业知识等优势,提高经济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的挂果率。

如今,5年过去了。亩、52万余株的杂交构树、树上干杏、苹果树、桃树等经济林已初见成效。那漫山遍野的绿色不仅“绿了大山,绿了江岸,护了生态”,更是为察雅县澜沧江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产业兴——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来到位于察雅县产业园区的杂交构树茶叶加工厂,只见十几名工人正在将炒制的茶叶一一分装。

茶厂负责人陈波介绍道,年7月,吉祥农林公司投资26万元,建起了杂交构树茶叶加工厂。目前,加工厂年产量-盒,年产值可达-万元,带动建档立卡20户人就业,实现户均年增收元。

杂交构树茶叶加工厂,是察雅县万亩经济林“添绿增收”的一个缩影。

随着澜沧江畔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察雅县并没有忘记要让群众的钱包更鼓、笑容更灿烂的“初心”。

产业不兴,何以兴百业。

为破除扶贫产业发展瓶颈,察雅县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即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建设经济林扶贫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待项目进入盛产期后,再移交给当地村“两委”作为集体经济。

经过几年的发展,万亩经济林使企业与农户结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的产业链。

杂交构树茶叶加工厂的开办,就是依赖于全县集中连片种植的杂交构树。

记者朱杉摄

百姓富——小康路上有奔头

年3月,察雅县开始了杂交构树繁育工作。经过3年的不懈研究、探索,培育出了适宜于本地(海拔米以下)种植的速生、丰产、多抗、耐砍伐的饲用构树品种。目前,察雅县杂交构树种植面积已达亩,总投资.99万元,存活率超过80%。

为延长产业链条,吉祥农林公司投资先后建成全区首个杂交构树繁育基地、杂交构树苗圃、“杂交构树茶叶加工厂”“杂交构树饲料加工厂”,探索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高原山区杂交构树“林-料-畜”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与茶厂相邻的是苹果醋饮料生产厂,也是源于近年来察雅县苹果产量的提高而兴建的。年,该厂收购当地苹果5吨,产出了2万瓶的苹果醋饮料。年,该厂以每斤4.3元的价格收购当地苹果5万吨,生产苹果醋饮料6万件。

苹果醋饮料生产厂副总经理李显明告诉记者,目前苹果醋饮料除零售外,主要在昌都市区的一家扶贫超市和农行扶贫网站进行销售。今年,计划一次性收购6万吨本地苹果,加大生产量。

产业兴,活力显。

当前,察雅县群众主动参与经济林栽种和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过去“伐薪毁林”的“靠山吃山”的现象一去不返,万亩经济林的效益在逐渐显现。

脱贫户向巴欧珠是卡贡乡邓学村村民。已65岁的他,仍有一份固定挣钱的工作。

年,察雅县杂交构树苗圃落地邓学村。项目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以元/亩的价格流转亩弃耕地。

向巴欧珠家共流转土地9亩,每年能收到租金元。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被优先安排进入苗圃成了一名种植工人。

“在苗圃干了两年多,从栽种到树枝分叉裁剪等技术,我都学会了。”向巴欧珠笑容满面道,“干一天活有元,去年我领到了多元的工资。”

苗圃没活时,向巴欧珠还出去打零工。年,他打零工收入1.5万元,“比起种地强多了。”

除邓学村外,经济林项目还在烟多镇帮嘎村以45元每亩的价格流转荒山坡地亩。全县经济林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达37.万元,带动帮嘎村、莫东村、邓学村67户脱贫户增收。

令帮嘎村建档立卡户高兴地是,由于有扶贫资金的投入,龙头企业吉祥农林公司每年会向政府交纳20万元,用于帮嘎村贫困户分红。

通过务工获取酬金,是经济林项目带动群众最主要的增收方式。建设过程中,察雅县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土地整理、苗木种植、林间管理,获取工资收入。

位于麦曲河南岸,与察雅县城隔河相望的迪嘎纳山生态林区,活跃着一支15人的护林队。55岁的向多是其中的一名护林员。

“我已在这里干了5年,去年有1.3万元的工资。”他指着满山的经济林说,“这片生态林有亩,除部分退耕护岸林地外,其余全是荒地、坡地。”

而处在产业链中间的各加工厂,通过长期用工,为群众增收增添了渠道。51岁的鲁嘎是从王卡乡娘曲村易地搬迁到县城的,在吉祥农林公司上班已近2年了。苗圃、育繁基地、茶叶厂……那边有活,公司就安排她到那干活,“我每月能领到工资元,一年上班近10个月。”

统计显示,万亩经济林在烟多镇、新卡乡、卡贡乡、吉塘镇、荣周乡等地吸纳建档立卡户户6人投工投劳,户均年收入增加元左右,实现了一人在家门口就业则全家脱贫。

万亩经济林在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的同时,也为群众脱贫致富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使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了无缝衔接。

小树苗,大价值。而今,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福”的生态产业路正在察雅形成!

来源:西藏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yazx.com/cyxxs/4242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